编辑部构成
主管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主办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编辑单位:《英语研究》编辑部
编委会(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仁强 王鲁男 王 寅 王明树 李小青 刘玉梅 严启刚 肖 谊 张旭春 罗小云 祝朝伟 胡安江 姜 孟 曾传芳 董洪川 廖七一 熊沐清
主 编:董洪川
副主编:李小青 文旭(特邀)
编辑部主任: 郭建辉
时空性与句法语义关系是当今学术界关心的核心话题。刘正光教授从汉英时空概念化方式出发,追问“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汉语“时空同态”而英语“时空分立”的观点,受到学界高度关注并荣获第四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外国语言研究最高奖)。笔者就时空同态观的理论建构、与当今其他时空观的异同,以及如何开展认知对比研究三个话题与刘教授深度访谈,希冀刘教授对“时空同态”与“时空分立”的答疑解惑可为青年学者开展语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
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泰居·科尔的小说《不设防的城市》是21世纪美国城市书写的代表作之一。科尔通过主人公朱里斯在纽约等城市的步行、回忆与联想,以散文般的笔触营造出某种看似轻盈的世界主义文化氛围。然而,这部小说以都市经验为依托,蕴含世界主义思想,其中包含一定的历史纵深感、复杂的集体身份意识与伦理祈愿。行走以生命与诗学的姿态将城市历史牵引至当下时空,揭示了纽约都市世界主义的殖民发端。国际大都市复杂的人群构成衍生出种族、阶级内外的诸多矛盾,使世界主义失去了光泽。21世纪闲逛者的内窥暴露出自身的异质性。科尔通过主人公的道德缺陷审慎地回应了都市世界主义。
神话是人类强大想象力的展现,而印第安神话则是北美原住民土著精神的精髓。与基督世界的二元式等级世界观不同,印第安神话表现出一种非等级式的环形世界观。基于此世界观,当代印第安戏剧在形式上依托原住民口述传统,在思想上扎根于土著神话哲学,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西方戏剧的土著剧场美学。在《雷兹姐妹》中,通过神话人物纳纳布什和七个印第安女人的一次仪式性旅行,加拿大印第安剧作家汤姆森·海威向世人展示了北美原住民独特的神话世界观和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了对部族文化及神话精神的当代书写。
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处女作《离别的记忆》围绕主题“离别”与“记忆”,讲述了主人公哈桑逃离家乡的挣扎与失败,勾勒出20世纪60年代非洲东部沿海地区家庭和社会的复杂面貌,揭示出人们仍然生活在殖民主义的阴影和诅咒下,背负着精神枷锁和心理创伤。古尔纳微缩复现了非洲家庭和社会空间中的殖民创伤,深化了对殖民主义以及非洲后殖民时代历史文化的理解与反思。
让-雅克·安培是法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者之一,他博学多识,兴趣广泛,对外国文学持有开放态度。1827年,他曾拜访歌德。会面期间他积极向歌德介绍其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就中国小说进行交流,其人其作给歌德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某种程度上,他被认为参与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思想构建。安培青年时师从法国首位专业汉学家雷慕沙学习汉语,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有所涉猎,对才子佳人小说《花笺记》有法语首译之功。
《先知之歌》为2023年布克奖得主保罗·林奇的代表作,其紧凑而冷静的叙事风格备受赞誉。本文探讨小说中的共情与互文性主题,分析黑塞的《荒原狼》对林奇的影响,以及林奇对布莱希特史诗剧场技法的致敬。本文还进一步剖析林奇小说如何展现三种共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共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情、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共情。此外,本文探讨文学阅读中同情与共情的区别,重点展现共情的运用对读者理解小说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为英国现代传记艺术大师利顿·斯特拉齐一生中唯一的戏剧,《天子》以戊戌变法、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与光绪为代表的帝党之间的权力斗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清王室西逃等为背景,虚构了改革家“康”裹挟天子发动的一场失败的宫廷政变。这部戏剧从一位西方作家的视角描述了中国紫禁城内的神秘生活,在误读和重构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表达了“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现代主义者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反思与批判,传递了“布鲁姆斯伯里人”真诚的文化批判立场、社会改革理想与美学追求。
中国和英国近20年翻译学博士学位论文“理论框架”部分的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在“理论框架”章节的出现频率、所在位置、理论来源、构建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其中有些还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明,“理论框架”章节并不是翻译学博士学位论文撰写的国际学术规范要求内容;“理论框架”在论文中的位置也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其随论文结构或目标变动;翻译理论在翻译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作用不够明显;西方理论在理论框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此前国内学界有关“理论框架”的论述与现实有明显出入。
本文以理雅各《庄子》英译为例,探究了译者意向背景对翻译的制约性。研究发现,译者意向背景是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意识的“前理解”表现。译者意向背景对翻译的制约性源于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及译者意向背景的运作机制。译者的学术惯习、学术经历、其所处的学术氛围等因素在译者意向背景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意向背景对翻译的制约性在理雅各《庄子》英译文叙事层的增译策略及副文本层的处理策略方面得以体现。
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法中的识解理论探讨李白诗所体现出的识解方式。李白诗中既有参照点和观察点的选用,也有情景的客观描写和情感的主观表达。李白诗中的参照点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表明诗人是在景中观景、写景。李白诗中的观察点则表明诗人是在景外观景、写景。李白诗中所写之景常以即时景物为据,故具有客观性,而他所抒之情往往是借助情景的描写、发挥能动想象力而抒发的情感,故具有主观性。李白在作诗过程中所选用的这些识解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为其写景抒情服务。
名动包含说对于认识类以及如何划类具有重要意义,但似乎难以圆满地解决名词和动词这两词类的一类多职问题。在认知语法的视角下,名词和动词等基本词类通过显影方式及相关认知操作定义。不同于英语的显性编码策略,汉语动词作主宾语与名词作谓语属于隐性编码策略,无须假设转类。汉语动词进入“XP的YP”构式与名词进入“没X过”“X一把”等构式属于词类活用,是相关词为满足这些构式的要求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转换。这可能会带来词的兼类现象,但不会给汉语词类带来理论上的问题。
“N的V”历来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但其形成机制和动机有待系统研究。通过观察BCC语料库中11,446个含有“N的V”的句子,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可很好地解释其形成机制:该表达是居间式概念语法隐喻,由一个或多个小句通过级转移压缩为名词词组;V通过语义交汇获得双重范畴义,但其隐喻化程度还较低,只有经过种系发生的去隐喻化才能转类为名词。该表达在语篇中具有概念上的实体化和抽象化、人际上的客观化、语篇上的可组织化功能,甚至可基于此实现论辩功能,这些功能正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因。
本文基于英孚剑桥开放语言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五种不同英语水平中国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对19种英语“动词-介词-名词”构式(VPNCs)的使用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二语水平中国学习者英语VPNCs的习得模式。分析使用频率发现,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中国学习者VPNCs的整体使用频率不断升高,构式能产性逐渐增强。分析使用模式发现,不同二语水平中国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的相关性系数,从A1水平到C1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曲折变化。据此,我们构建了中国学习者英语VPNCs习得的三阶段模式:(1)固定构式阶段,使用高频、典型的程式化表达;(2)成分替换+创造性使用阶段,用语义相近的词填充槽位,创造性使用构式;(3)抽象图式化阶段,从具体样例中归纳出高度图式化的构式。
卓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承载着多重价值:卓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全球治理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助力国家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等时代价值;卓越外语教师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职业价值和专业价值的自觉自省,卓越外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愿景与国家教育意志和教育期望的互动等人文价值;卓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对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奠基作用和对教育国际化的牵引作用等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从目标认同、语言发展、文化涵育、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卓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逻辑: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引领卓越外语教师深度认同国家教育意志;营造双语共栖环境,提升卓越外语教师的汉外双语语言能力;构建文化共生生态,促进卓越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均衡发展;创新教师教育机制,优化卓越外语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建立教研协同机制,涵养卓越外语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创造。
教师自我调节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与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233名我国在职高校外语教师自我调节策略的异质性特征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高校外语教师对自我调节策略持积极态度,其策略运用呈现多维化趋势;(2)教师自我调节策略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可分为高调节型、适度调节型和低调节型三种潜在类别,其中适度调节型人数最多,低调节型人数最少;(3)不同自我调节类型的教师在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深入挖掘教师自我调节策略的组态特征开辟了新路径,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启示。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规定在中文学科创设“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中文创意写作人才。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同属文学学科门类,互为第一相关学科,学科共性明显,因此,“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的创设对外语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认为,在我国迫切需要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传播人才的背景下,外语学科有必要重视外语创意写作能力培养,明晰外语创意写作培养目标,建构外语创意写作课程体系,开展创意写作教学探索,组建外语创意写作教师队伍,有效培养外语创意写作人才,以便更好地满足国家的需求。